消失2年后,15歲知名網紅「崩潰痛哭」刷屏:因為他,我不敢幸福

棉花糖 2023/03/03 檢舉 我要評論

近日,憑借搞笑視訊走紅的小孩鐘美美突然登上熱搜。

這一次,不是因為搞笑新作,而是因為一場哭訴。

在主持人陳銘談到「父母失婚該不該讓孩子知道」時,他突然情緒崩潰,說出自己的童年遭遇。

在他的成長經歷中,父親這個角色不但缺席,而且還家暴他跟媽媽。

而鐘美美年少成名,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,就是他想要成為這個家庭的頂梁柱,讓家人幸福。

只是這個美好愿景的背后,藏著的,卻是一個與原生家庭抗爭,令人心疼的小孩。


站錯的位置,家庭關系混亂導致不幸

三年前,13歲的鐘美美憑借模仿視訊,迅速走紅。

他現身人前的形象,都是搞怪、逗趣。

年少成名用來形容他,極為貼切。

憑借當網紅賺來的錢,他成為家里的頂梁柱,承擔起「養家」的責任。

不了解他的人,都以為他是個極具模仿天賦的完美小孩,但卻忽略了他這份風光背后,藏著的是一份無人觸及的內在創傷。

最近,在談到原生家庭話題時,鐘美美淚腺瞬間崩塌。

原來從他懂事起,就生活在一個關系破裂的家庭中。

父母早已貌合神離,只是礙于還有個小女兒,一直未失婚。

本該成為家庭支柱的父親,卻是一個家暴惡魔,鐘美美目睹他家暴母親,自己也經歷過他的毆打。

在別人渴望家庭圓滿的年齡,他卻迫切希望父母能夠失婚。

他說:「我的家里,不應該有爸爸的存在。」

2020年,他的愿望終于實現。

為了逃離家暴,母親狠下心失婚,獨自撫養孩子。

只是家庭不幸的根源貌似走了,但家暴的陰影卻還一直存在鐘美美的心底。

他無法放下怨恨,原諒父親。

因為心疼母親的操勞跟辛苦,在得到賺錢的機會時,年僅十五的他,毅然踏入成人社會。

他說,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頂梁柱,成為家人的依靠。

別的孩子,只需要用功讀書,他學習之余,還要分心研究短視訊。

為了留住粉絲,他努力跟隨網絡節奏,爭取更多流量。

但是網絡不是只有贊美,也有抨擊。

有不少網友認為,他的模仿,是在丑化老師的形象,在他的視訊底下狂刷惡評。

接受采訪時,談及對「惡評」的看法。

他故作成熟地說:「我沒有很在意。」

可是在2020年,卻突然把過往視訊全部下架。

本以為這個孩子終于能夠放下重擔,專注學業,但是沒過多久,他又回到這個名利場。

畢竟這些流量,成為了他們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。

在鐘美美的家庭系統中,他沒有站在孩子的位置上,享受輕松自在的學習時光,而扛起了整個家庭的責任,把自己當成了頂梁柱。

心理治療大師海靈格曾說:「每個家庭系統中,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位置。」

只有家庭成員各司其職,站在正確的家庭位置上,生命才能順流。

當家庭系統失序,就會導致家庭不和、痛苦等負面事件的誕生。

父親的缺席,讓鐘美美被迫承擔起這個身份的責任,背負了父親的痛苦跟壓力。

他沒有留意到,自己內心受傷的小孩,其實沒有得到療愈。

當他在節目中,被大人引導到原生家庭話題,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才會冒出來,訴說委屈。

就像我們童年遭遇的創傷,總是以為它已成過去。

一旦我們再經歷當年的處境,那些未曾被療愈的傷,就會再次出現。

身處失序的家庭系統里,那個蜷縮在我們內心身處,受傷的內在小孩,它一直存在。

我們生命中許多負面的時刻,都有它的影子。


站錯序位,受傷的內在小孩一直存在

這讓我想起了電影《海街日記》。

女主香田幸的父親,早年為了情人,棄家而去。

母親將她們扔給外婆照顧,也一走了之。

在這個家庭系統里面,大姐香田幸既當父親,又當母親。

在父母離開、外婆離世后,她一力承擔起父母的責任,照顧妹妹長大。

香田幸與父親的重逢,是在他的葬禮上。

看著同父異母的妹妹被繼母苛待,她不顧反對,邀請妹妹一起居住,想要替父親好好照顧她。

因為妹妹的「拖累」,香田幸一直沒能跟男人好好交往結婚。

她的男友,還是一位有婦之夫。

曾經,她最憎恨那個破壞她家庭的女人,現在,她卻成為別人的情婦。

她是護士,他是醫生。

她看似完美,實則缺愛。

而這個男人溫柔體貼,成熟富有魅力。

他的存在彌補了香田幸從未感受過的愛與溫暖,讓她深陷泥潭。

因為向外索求缺失的愛,香田幸的感情生活陷入一片混亂。

那個男人,獲得去國外工作的機會,想要帶香田幸一起走。

他跟香田幸交往多年,一直以妻子患病為由,不肯失婚。

妹妹們認為,他懦弱無能,不希望姐姐跟隨像爸爸一樣的人離開,卻惹得她大發脾氣。

她為那個男人辯解道:「不能這樣拋棄妻子,也是無可奈何的吧。」

雖然香田幸最后因為放不下妹妹,留了下來。

但是那個彌補她缺失父愛位置的男人,那個一直伸著手渴望父愛的內在小孩,一直活在她心底。

克里希那南達在《擁抱你的內在小孩》一書中,如此描述「內在小孩」:

內在小孩是孩童時代未被療愈的那部分自己,它的一個很大的特征是恐懼。這份恐懼也可以演化成悲傷、憤怒、自卑、嫉妒等情緒。

很多時候,負面情緒誕生的根源,就是內在小孩的傷痛所在。

那個對此抗拒的小孩,會在我們經歷同樣處境時,突然冒出來。

比如:

當伴侶沒有回你消息的時候,你就歇斯底里,和對方大吵大鬧;

在跟伴侶交往中,總是要求對方證明自己的愛,以此來求得所謂的「安全感」;

這些動作的背后,都是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在呼喚愛。

我們成年后所遭遇的種種問題,許多是孩童時代傷痛的投射。

就像站在錯誤家庭序位上的鐘美美跟香田幸,他們一直承受那些本不該承受的壓力。

這種消耗,導致他們內在的小孩得不到療愈。

它被痛苦加身,以至于我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身影......

每個人心中都有內在小孩,它是我們感受跟情緒的表達。

倘若它有傷口尚未痊愈,這些傷口,就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苦痛。

《重啟人生》有一句獻給「內在小孩」的話:「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我接納你,就像接納陽光、空氣、水分一樣。」

伸出雙手去擁抱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,它才能得到療愈,讓錯亂的家庭系統排列,回到正軌。


療愈內在小孩,讓家庭排序回到正軌

面對原生家庭的困擾,我們要做的,是放棄跟原生家庭的抗爭,放過自己。

去意識到受傷內在小孩的存在,正視那些被掩蓋的痛苦跟負面情緒。

去看見內在那個受傷的孩子,站在該站的位置上,接納它,擁抱它。

那麼,我們要如何才能看見并療愈內在小孩,找回自己的位置呢?

跟身體聯結,尋找內在小孩:

因為大多數人小時候的需求沒被滿足,所以才會有很多受傷的情緒附著在表面。

這層偽裝,其實是我們用以保護自己,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戒備,但是它也讓我們跟完整的自我隔絕開來。

想要療愈,我們需要跟身體聯結,找到那個隱藏在深處的內在小孩。

基本上,那些能夠讓你集中精神,活在當下的運動,都可以幫你與身體重新聯結。

可能是瑜伽、靜坐、跑步,只要能夠讓你專心觀想身體,它們就能成為一種冥想。

集中注意力,把覺知帶到那個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,帶著意念跟它溝通,讓它放松。

不要批判負面情緒: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。

在覺知到內在小孩時,不要帶著批判的目的去審視它們,或者找其他偽裝,來為它們辯解。

批判,只會帶來反抗。

想要清理這些創傷,我們要先讓自己回到孩童時期所處的創傷狀態,去感受這些負面情緒,如:恐懼、害怕、憤怒等。

找到當時的你所渴望的療愈,做自己的內在父母,滋養它們,才能清理舊時的創傷。

找回自己的位置:

治愈了受傷的內在小孩,我們才能找回完整的自我。

當自我完整,才能站到自己正確的位置上,發現那些你承擔的不屬于你的痛苦,將它們歸還給父母。

就像海靈格所說:「是秩序的一部分,秩序是早已被排定了的,愛只可以在秩序的范圍內成長。」

父母有父母的功課,你亦有你的功課,不要強硬把父母的責任背在自己身上。

只有覺知到內在小孩的存在,正視它的痛苦,清理創傷,我們才能站回所屬位置上,感受愛。

親愛的,外面沒有別人,放棄跟原生家庭無謂的抗爭,放過自己。

找到內在小孩,療愈它,讓自己站在該站的位置上,去感受被愛的滋味。

策劃 | 魚甜

編輯 | Kiwi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