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家里,誰做家務?
別小看這件事,家務的分配已經成為現代家庭里重要的矛盾之一;
2018年,浙江全省的失婚糾紛案共有近5萬,其中有34.12%因生活瑣碎而造成。
也就是說,每3對夫妻失婚,就有1對是因為家中的各種雜事。
其實,一段婚姻好不好,看你跟伴侶的家務分配,就知道了。
那麼怎樣的家務分配,才是好的親密關系呢?
先看4個故事,再來探討該怎麼辦。
「家務,不應該就是女人來做嗎?」
小余是一名家庭主婦,自從生娃后,每天把精力投入到家務活當中。
她把家打理得條理有序,柜子桌子從不積灰,換季衣服都幫老公買好。老公回家時,總能吃上香噴噴熱乎乎的飯菜。
小余的老公一天到晚在外奔波,有時應酬到很晚,很少顧家里事。
本來,小余覺得這樣「男主外、女主內」挺好的。
直到兩個月前,小余感染新冠而肌肉酸痛,完全干不了活。
起初,她希望老公體恤自己,照顧好女兒做點家務。
但老公十分委屈地說:「我在外面掙錢,哪還有心思忙家里的事?家里就靠你了。」
聽了這番話,小余只好把苦往心里吞。她一邊戴著口罩做家務,一邊照顧自己和女兒。
然而沒多久,輪到老公感染新冠了。他并沒有堅持上班,每天躺在家里,讓小余斟茶遞水,喂藥護理。
小余為此感到生氣:「我生病了,都自個兒撐著做家務!你這大男人的,怎麼還要我照顧?」
老公卻說:「我要趕快好起來,才能工作啊……再說,做家務、照顧老公孩子,不應該是你身為女人做的嗎?」
那一刻,小余挺失望的。
她覺得,自己和老公都在為這個家付出。當老公累了,自己百般照顧;自己累了,為什麼卻得不到照顧呢?
生活中,很多家庭都是這樣的「一方主外、一方主內」模式。
婚姻不是職場,當責任被完全劃分,夫妻雙方間形成了一條涇渭分明的「分工線」時,也就失去了相互依托的包容與溫情。
最終,感情只能被互不理解的浪潮淹沒。
「你看,這點家務你都做不好」
小雯也是一名家庭主婦。但她比較幸福,有一個會掙錢又顧家的老公。
在結婚時,老公就承諾:無論在外多忙,他回到家也得干家務,千萬不能讓愛妻熬成「老阿姨」。
可是結婚一年后,老公的工作越來越忙,很少有精力兼顧家務,所以不再那麼精細體貼,比如剛洗完的碗筷,都是隨意放在一旁。
這在小雯看來,卻十分糟心:
打開冰箱,食材都是亂塞亂放;
在飯桌放東西,桌面還有水漬;
衣柜里的衣服,都是簡單堆疊而不整齊……
盡管老公承擔了大多的家務,然而在小雯眼中,老公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越來越多。
有時她提醒他,老公就說:「哎,我真兼顧不來,將就著吧。」
小雯心想:一個男人的心里有沒有這個家,看他做家務的心思就知道。可現在,老公顯然越來越不在乎這個家了。
每次老公打掃完,小雯就說:「哎呀,桌子都沒擦干凈,墻角還有灰塵……」
有一次,老公趕著出門,將她的羊毛衣放進洗衣機,她終于忍不住:「你看,這點家務你都做不好!」
老公撇下一句:「我又上班又做家務,你還成天抱怨我做不好,以后我不管了!」匆匆關上門。
小雯不明白,明明是丈夫說話不算數,變得越來越不顧家,怎麼還是自己抱怨的問題了?于是,她在沙發上鉆牛角尖生悶氣。
很多人也像小雯一樣,對伴侶有一些要求,并且通過它來感受到伴侶對自己的愛。
然而,當我們要求越來越苛刻,就會讓關系變質:一方在付出、一方卻在指責。
這也是心理學上說的「習得性無助」:
當你很積極做一件事,但聽到別人只說些難聽的話,就會因此只看見自己差的一面,最后失去了干活的動力。
這也是小雯老公「變心」的原因。
關系中,誰愿意做既在付出、又承受要求的那一個呢?
「我是做不好,下次別讓我來!」
阿偉和瑩瑩都是上班族,所以家務是輪流做的,一開始說好誰也不許偷懶。
最初兩人分工清楚,各自都默契配合。
但有一次阿偉值日,原本吃完飯后他洗碗的,但他打算先出去找朋友玩,回來再洗。
瑩瑩想,等老公回來都很晚了,于是她貼心地幫老公做家務。夜晚阿偉回到家,發現妻子會幫忙兜底,還沒有怨言,他開始打「小算盤」。
那之后,阿偉做家務有些敷衍,但瑩瑩以為丈夫無心出錯,只是偶爾沒注意。最終任勞任怨地幫忙收拾。
有一天,瑩瑩在痛經的情況下,還要在陽台外吹風晾衣服,而阿偉卻躺在沙發上。
瑩瑩有些生氣說:「你現在家務越來越做不好了,只會偷懶……」
阿偉卻過分地說:「我就是做不好,下次別讓我來!」
瑩瑩心想:我這麼耐心容忍丈夫,默默付出,為什麼反而承擔太多、越來越累呢?
瑩瑩這樣的「好妻子」,我們身邊很常見。
因為在一段關系里,如果一個人承擔太多,就會越做越多,而另一方開始放松,越來越不再干好本該的事。
心理學上這叫「馬太效應」,指的是「強者越強、弱者越弱」的意思。
這也是最累的付出模式:一方過于負責,另一方就會敷衍,故意沒做好,逃避責任。
不僅僅是做家務,有時候我們管孩子、丈夫等越來越多時,都會導致如此。
所以在一個家里,如果你感到累,就要開始察覺:我是不是替丈夫、孩子兜底太多?
「你看這個家,都是我在付出」
萍萍是個女強人,無論工作還是家務都十分積極。
老公阿奇是佛系男孩,花很多時間在釣魚愛好上。
一開始兩人相處不覺得有問題,各自舒服就行。
但結婚2年,阿奇只是偶爾做做家務,每天下班后最大興趣是外出釣魚。而萍萍活得像一根緊繃的弦,回到家還要忙工作。
有一次,萍萍在沙發上抱著電腦加班實在太累了,于是叫阿奇洗一洗衣服,拖地。
阿奇卻說:「這些家務又不急,明天再弄唄。」
萍萍有些氣憤了,她想:憑什麼自己手忙腳亂,老公卻優哉游哉,還推脫家務?
于是說:「你看這個家都是我在付出,你就只會釣魚!」
阿奇越是一臉不在乎,這更激起萍萍的不滿,兩人吵得越來越厲害。
最終阿奇丟下一句:「你要這麼比,這個家也沒意思了!」
萍萍頓時感到疑惑:我只是想說自己付出太多,希望他也體貼我、付出多一些,難道有錯麼?
其實,萍萍的本意是正常的。
但問題在于,當她以「比較」的形式來要求伴侶多一些付出,其中的性質就變成了:在這個家里,我權力比你大,你要聽我的。
這時候家庭就成了權力的競技場,而不是關系的避風港。這也是最傷人的付出模式。
所以心理學上常常說,不要將權力帶回家。
當我們聽見有人說「你看看我付出了多少,你呢?」這時候,家都是最傷人的地方。
如何分配家務,
關系中就如何付出
看完4個故事,你有什麼感想?
現實中并不存在一個完美的付出模式。再好的親密關系,都會因為家務而產生些矛盾。
如果你想通過「做家務」這件事,讓雙方都在關系中有良好的付出。
可以試試這些建議:
1、做家務,不要「為」別人做。
我們常常會想:我多做點事,多花點功夫,不都是為了孩子/丈夫好嗎?
但其實也會暗藏著一個念頭:我在替別人做了Ta本該做的那一份付出。
這就好比,我們在關系中成了老公的「家長」,一切替他做好,這反而使他變成了「孩子」。
只有當我們為自己而做家務,不「幫」對方做時,彼此既是平等的,又是各自擔責的。
2、做家務,別太講「要求」,而去「欣賞」。
家務是親密關系的紐帶。
平時,我們跟伴侶已經很少交流了。而通過家務,可以增強彼此連接。
所以,我們不是一定要對方做好,而是夸一夸Ta積極一面,表揚Ta為關系付出。
畢竟在關系的家務里,雙方鼓勵越多,彼此付出才越從心。
3、做家務,「自我負責」就是對關系最大的責任。
落到現實生活中,我們說到做家務,往往都是談誰多誰少。
其實呀,我們主動而用心地做好自己的那一份,就已經是很好的責任了。
比如,
你收拾了你的衣服,剩下交還給伴侶自己做,
你打掃清理房間,但留一半雜活讓伴侶完成,
你照料孩子的飲食,讓玩樂的事情留給伴侶……
這是提醒伴侶做到「自我負責」:我做這些家務,只是家中的「一半」;剩下另一半,交給你來補充完成。
正如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:
「不企圖支配對方,而是選擇相信,投注愛愿,傾注自己的力量去幫忙。」
最終,我們會讓「做家務」這件事,變成一種愛意流動的容器。
策劃 | kiwi
編輯 | 秋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