趁還活著,見想見的人,說想說的話,做想做的事


曾看過一個新聞報導說,人們對在親友患病時談論死亡問題十分忌諱,所以對醫院的善終服務也是敬而遠之,當有親友住院時,院方詢問是否需要善終服務,大部分人的反應是避而不談,要麼就是指責醫院不努力救人。


因為我們都忌諱談論死亡。


一位網友分享說,孩子在學校里學了手工折紙,回到家后折了幾朵小花,想送給家里每一個人。當孩子把折好的花拿去送給奶奶的時候,奶奶拿起一扔,「這個都可以戴的嗎?紙做的是給死人用的。」


孩子以為自己做得不好,又聽到奶奶說‘死’,嚇得一個勁的在哭。這位網友說,都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解釋發生的事情。


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和忌諱,也在這樣不經意的過程中傳遞給了孩子。孩子不知道‘死’到底是什麼,但是,孩子會在大人們的眼神里、語氣里感受到恐懼。


白巖松說:「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,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。」


死亡只是生命結束的最后一步,而我們給它賦予了不可言說的恐怖色彩。所以善終服務在國外發展迅速,但在我們國家仍然停留在起步的階段。


我們忌諱談論死亡,

更害怕面對親人的死亡


瓊瑤曾公開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,信中說她看了一篇名為《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》的文章,有感而發想到自己的身后事,認為萬一到了該離開之際,希望不會因為后輩的不舍,而讓自己的軀殼被勉強留住而受折磨,也借此叮嚀兒子兒媳別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。


信中特別發出5點聲明叮嚀兒子,表示無論生什麼重病,她都不動大手術、不送加護病房、絕不能插鼻胃管,最后再次強調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,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。


她說這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封信,時代在不停的進步,不要被牢不可破的生死觀和習俗封鎖,現在也該到改變觀念的時候了。


然而,我們大部分的人很少去正視自己的生死觀。


我們忌諱談論死亡,更害怕面對親人的死亡。


每當親人在面臨死亡的時候,無一例外希望是能夠挽救,這里有情感的因素,也有道德的因素。不想讓親人離去,也害怕內心的自責。


瓊瑤發長文交代后事,引發了「如何讓死亡坦然而有尊嚴」的熱議。


俄國小說家契訶夫死于肺結核,臨時的時候,他對醫生說:「我很久沒喝香檳了。」然后,他的醫生給他喝了香檳酒。喝完這杯香檳,他翻過身去與世長辭。


《美女與野獸》的作者讓·谷克多說:「 從我出生時起,死亡就已經慢慢邁出了它的步伐,它走向我,不急不忙。」 這位藝術家在聽聞知己去世的消息時,心臟病突發,隨后,說了句「今天是我在世上的最后一日」,便長睡不醒。


死亡對于谷克多而言,突如其來,而他其實早已做好接受的準備。在死神面前不掙扎,也不畏縮,而是坦然有尊嚴的接受了必然。


正視死亡,

是為了更好的活著


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•巴克曼說: 「 死亡是一件奇怪的事情。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假裝它不存在,盡管這是生命最大的動機之一。我們其中一些人有足夠時間認識死亡,他們得以活得更努力、更執著、更壯烈。有些人卻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時才意識到它的反義詞有多美好。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擾,在它宣布到來前就早早地坐進等候室。」


巴克曼在他的小說《明天別再來敲門》里面,有不少關于對孤獨和死亡的探討。


小說主人公59歲的歐維,因為妻子的離世感到無趣和孤獨,決定自行了斷生命。但卻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計劃被阻擾,在這個過程中,歐維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,也重新被周圍的人所認識。


孤獨讓歐維想到死亡,也讓他開始思考死亡對于生命的意義。


在小說《相約星期二》中,莫里說,「為什麼思考死亡這個問題就這麼難呢?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里。我們并沒有真正的在體驗世界,我們處于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,做著自以為該做的事。那麼,去面對死亡,拂去外表的塵埃,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諦。當你意識到自己終要死去時,你看問題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樣了,學會了死,就學會了活。」


正視死亡,是為了更好的活著。


好好活著,

才是死亡賦予生命的意義


假如你的生命,只剩下六個月的時間,你會怎麼花?


一位被確診患有鼻咽癌的朋友對我說,他當時只有一個感受:一片空白,好像就是什麼都沒有了……


他說,盡管還是早期,盡管醫生預估手術的成功率比較高,就算手術失敗也不會那麼快死,就算惡化也會有個時間……但是他當時是真真切切的想過,有些什麼人要去見,有些什麼事要去做,要抓緊時間。


這位朋友說,讀過莫言寫的一個故事:


一位同學的太太剛去世,這位同學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一條絲巾,那是他們去紐約旅游時在名牌店買的。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,想等一個特殊的日子才用。講到這里,他停住了,好一會兒后他說: 「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,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。」



于是,朋友想到了一部電影《一路玩到掛》,這部電影講述了兩個患了癌癥晚期的病人,面對癌癥為他們帶來的「死刑」,在余下的日子里度過豐盛和歡樂的人生的故事。


《一路玩到掛》里面的兩位主角被宣布,剩余的時間只剩下六個月,怎麼花?


兩個老頭在收到判決書后,開始了不留遺憾的旅程。跳傘、紋身、跑車,法國大餐、非洲草原、爬長城,登喜馬拉雅山,見想見的人,與未和解的過去和解……


生命的最后幾個月,竟也成了他們生命中最棒的幾個月。



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,如果我們可以放下對死亡的恐懼,孩子便會在我們身上學會對生命的熱愛。


誰能知道,是太陽先升起,還是意外先來臨?


誰能知道,簡單的一句再見是否就終成永別。


趁還活著,放下包袱,見想見的人,去想去的地,說想說的話,做想做的事。


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,可如果從來都沒有好好活過也同樣的讓人悲哀。


好好活著,才是死亡賦予生命的意義。


Find the joy in your life!


用戶評論

2023/6/1 13:49: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