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名女星俞飛鴻在做客《十三邀》時,分享了一個自己的經歷:
「大學的時候,同宿舍的女生生氣,我就想著回來跟她怎麼說,可是她一回來,我卻對她說不出話來。」
本來對室友生氣,這下又氣自己開不了口,急得只能踢自己的臉盆。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并不少見:
對老公不做家務感到生氣,卻忍著自己默默把活都干了;
對婆婆介入自己的家庭感到不滿,卻礙于丈夫的面子忍氣吞聲;
很抗拒老闆的加班要求,卻為了保住飯碗只能點頭順從……
其實,這些情況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:情緒未能得到完結。
未完結的情緒像一根根暗刺,以更為隱秘的方式影響著我們。
「他是權威,我只能順從」
俞飛鴻則成長于高知家庭,從小就受到極為嚴苛的教育,每天晚上要寫60個毛筆字才能睡覺,父母不許她跟外面「亂七八糟」的人來往。
「在我的印象里,父親這兩個字,是不能有疑問的。在我家每個行為都要很規范。」
因此,她被培養成了一個知書達理、情緒從不外露的乖乖女,她所有的情緒,都會在嚴肅的父母面前戛然而止,從未得到紓解。
隨著成長中交際圈的擴大,俞飛鴻發現有一個問題越來越困擾自己:無法通過語言妥善地表達情緒。
總是像大學那次的經歷一樣,明明被冒犯了邊界很不爽、要發火,長久以來接受的教育卻告訴她:這不對。
導致她整個青春期都過得極其壓抑。
多數時候,我們也像俞飛鴻一樣,聽從父母、師長和社會的教導,在分辨能力尚且不足時,就把權威的教誨一股腦地內化成自己的思維模式。
然而隨著接觸的外部世界逐漸擴大,自我表達的需求愈發強烈,與固有觀念的對沖便會令我們進退兩難。而痛苦產生時也是改變的契機。
北影畢業后,俞飛鴻違背家人意愿做了個決定:放棄令人羨慕的留校任教機會,孤身前往海外留學。
她想嘗試在遠離父母的地方,跳脫出權威的無形掌控,找回表達情緒的自由。
而這一趟尋回之旅,足足用了三年才得以實現。
一次俞飛鴻在過馬路時,余光瞄到一輛車飛速朝她駛來,她本能地快跑了幾步,才避免了被撞飛的悲劇。
「我沖過去踢它的輪胎,然后用我學會的各種英文臟話罵……」
生死關頭,俞飛鴻終于突破自己的壓抑,前所未有地借著臟話表達了憤怒,為多年來乖巧形象下暗藏的負面情緒,做了一次徹底的了結。
曾奇峰老師曾說,情緒有三種表達方式:最好的是用語言表達,中等的用行為表達。而最差的,是用癥狀表達。
亂講臟話固然無禮,但實驗證明,在適當的關頭調動講臟話的能力,可以給予我們充足的勇氣,打破對情緒的壓抑,在重大挑戰上表現更佳。
情緒通過語言表達,尚且可控;若延伸到行為上,身邊的人可能要跟著遭殃。
誰是你情緒的「替罪羊」?
第一次見笑笑,她是腫著眼睛來找我的。
經過聊天后才得知,她的未婚夫近期脾氣越來越暴躁,要麼對她冷暴力,要麼就因為一點小事大發雷霆。
前幾天,半夜十一點多男友被同事扶了回來,一身刺鼻的煙味、酒氣還沾著陌生的香水味。笑笑一邊擔心地把人接過來,一邊忍不住生氣:
「你要是老這樣,以后結婚日子怎麼過?」
誰想到男友一把把她推了個趔趄,指著她鼻子破口大罵:
「不結就不結!你以為你是什麼東西,一個兩個都來對我指指點點!我呸!」邊吼邊把為結婚新買的液晶電視發泄般地砸了個稀巴爛。
笑笑又害怕又不解:為什麼他會變成這樣?
原來,男友自己創業開工作室,近期一個項目的甲方對他的設計方案不滿意,來來回回已經改了有十幾版。
最開始男友還跟笑笑吐槽過:如果按照甲方的要求做,基本等于砸了工作室的招牌。
但不管要求多麼無理,方案遭到怎樣的貶低嘲諷,盡管心中有氣,為了賺錢籌備婚禮,他還是賠著笑臉應承著甲方。只是對笑笑的態度卻越來越失控。
笑笑的男友身上,有著太多人的影子。
在人際關系、職場生活中,碰壁在所難免,我們習慣以隱忍的方式處理。
然而,壓抑的情緒不會消失。
我們可能會像笑笑的男友那樣,把在上司、客戶那里受到的氣,轉移發泄到伴侶、甚至孩子身上;又或是一直壓抑,突然在某天爆發,做出不可控的危險行徑。
如果無法在第一時間與情緒引發者溝通、讓情緒得到完結,那麼身邊親近的人,或許就會成為我們的「情緒替罪羊」。
「查不出病因,在心理咨詢師那兒找到了答案」
笑笑第二次來找到我時,狀態比之前更憔悴了。
她當時出現了嚴重的便秘和胃脹氣,但是去醫院做檢查,卻查不出什麼器質性的問題。
「腸胃科醫生說這個可能是心理毛病,我到底怎麼了?」
因為了解過她的故事,所以這一次很快幫她找出了「癥結」。
笑笑曾經在老家紹興做教師,跟男友四年都是異地戀。
眼看著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,男友以自己的人脈資源都在深圳為由,一定要她過去。為了愛情,笑笑咬咬牙辭掉了穩定的工作,去了深圳。
本以為這是幸福的開始,不曾想男友因為工作上的事,經常朝自己發脾氣,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緊張;而男友的父母嫌棄她學歷不如兒子高、還是外地人,每次見面,話里話外都是嘲諷。
笑笑感到很難過,但想到四年的感情,想到自己放棄了一切跟過來,如今一無所有,就不停地勸自己:
工作幫不上男友,至少別給他添堵;只要自己孝順,總能打動男友爸媽。
她委曲求全,在情緒和行為上極力壓抑自己,卻沒發現,未完結的情緒早已落在她身體里。
我問笑笑,「如果對方真的和你分手,會發生什麼?」
她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,「我應該不會留在深圳,但也不會回到紹興。我會去杭州,我在那里念的大學,有很多的同學,我可以在那找一份工作。好像,也沒什麼大不了的……」
她驚訝地發現:原來失去這段關系,自己并不會崩潰,世界也不會毀滅。而以前,她所預設的分手結局里,只有自己的痛不欲生。
很多時候,當我們非常害怕失去一段關系,沖突發生時就會自動站隊到妥協的一方,為此壓抑到失去自我,失去了讓情緒自由流動的能力。
而無法釋放、不敢釋放情緒的代價,最終,只能由身體來代償。
讓情緒完結,輕裝前行
成長過程中,我們有無數次情緒未能完結的經歷:來自權威的突然打斷,因恐懼欲言又止、為了人際關系隱忍退讓……
忍一時或許會風平浪靜,但一直忍,無疑會在你的人生某刻掀起滅頂的海嘯。
學會讓情緒完結、跟不斷涌來的情緒說bye bye 尤為必要。這里教大家3個簡單易操作的方法:
1、萊斯特釋放法
如果你時常感到心中郁結,就靜下心來找出那個折磨你的情緒:難過、憤怒、悲傷、恐懼等等,然后依次按照以下步驟跟自己對話:
我能允許這種感覺浮現嗎?是的,我允許。
我能夠釋放這種感覺嗎? 是的,我可以。
我愿意釋放這個感覺嗎? 是的,我愿意。
什麼時候釋放? 就現在。
然后做個深呼吸,將它釋放。這四個問題可以重復練習,直到你感覺到輕松愉快。
2、空椅子技術
情緒產生時,盡量在第一時間與第一人溝通。如果實在礙于各種原因難以啟齒,可以借助空椅技術,回到情境中,為作亂的情緒做個了結:
找一個安全、隱蔽、放松的空間里,面對面放兩把空椅子。一把代表自己,另一把代表想要溝通的角色,然后坐在自己的椅子上,說出那些不敢說的話:
「氣死我了,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,不能好好說話嗎?」
「你這樣很過分,讓我感到很受傷。」
……
對面的椅子上可以放一個抱枕,生氣時通過捶打的肢體語言,協助你讓情緒釋放得更徹底,傷心時也可以抱著它哭訴。
同時也可以調換位置,把自己想想成對方,換位去思考對方語言、行為的動機。
這種練習會讓我們找回自己內在的力量,看到「比我們更強大之人」的局限,從而收回恐懼,獲得一種更平等且真實的關系。
3、書寫傾訴
害怕失去一段關系,是人格中嬰兒部分的殘余。只有嬰兒,才會恐懼一個人(母親)的離開,因為那會危及自己的生命。
作為成年人,你要相信自己可以依靠個人的力量生存下來。認識到這點,固化的模式就會被松動,改變才有可能發生。
因害怕失去一段關系而壓抑自己時,可以通過給自己寫信的方式,或者找信任的朋友、心理咨詢師,把令你感到不快的部分用文字或語言進行表述澄清。
多問自己幾遍:失去這段關系,我會怎樣?
厘清這段關系的利害,必要時,給的垃圾關系來一場瀟灑的斷舍離也未嘗不可。
重視你的真實感受,時常感受身體向你傳達的信號,情緒若存在,就去表達它,釋放它,完結它,為心減負,然后輕裝前行。
策劃 | 秋秋
編輯 | 六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