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消失」的李連杰:出軌后20億給新歡,被女兒痛恨33年

李連杰自從到了高齡,媒體屢次傳出他身體亮紅燈的消息。

近日,為了讓影迷放心,李連杰和現任妻子的女兒Jada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組跟李連杰一起逛街的照片。

照片中,父女倆緊緊相偎,關系非常融洽親密。

在這條動態下面,有網友感慨,李連杰四個女兒,雖是同樣的家庭出身,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,實在令人唏噓。

李連杰前妻的大女兒李思因為父親的忽視,不敢追尋自己的幸福,35歲的她,至今不敢戀愛。

甚至,有一次她當眾質問:「我為什麼是李連杰女兒?」

在她厭惡父親,抗拒幸福的背后,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家庭傷痛?


原生家庭崩裂,不被疼愛的孩子

李連杰第一任妻子,名叫黃秋燕。

兩人年幼時在武術學校相識,1984年,因為合拍電影《少林小子》成為情侶。

這段戀情,走得異常坎坷。

李連杰在拍攝《南北少林》時,不幸摔傷,面臨殘障的危險。

為了陪他渡過難關,黃秋燕決定向父母坦白戀情,跟李連杰結婚。

一個,是父親早亡,由母親獨自帶大的窮小子。

一個,是出身名門,父母皆是芭蕾演員的富家小姐。

懸殊的身份背景,讓黃秋燕的父親放話:「結婚后,你在生活上可能會受一些委屈,夫妻關系也比較難處理。」

為愛癡迷的黃秋燕根本不聽勸。

她毅然跟李連杰結了婚,并且從娛樂圈隱退,生下兩個孩子。

她跟李連杰,一個在美國帶孩子,一個在國內香港打拼,兩地分居。

青梅竹馬的感情讓黃秋燕對這段感情從未生疑,豈料,當年父親反對這段戀情說的話,居然會應驗。

黃秋燕跟女兒在美國苦等李連杰團聚,等來的,卻是他絕情的一句:「我們失婚吧。」

而失婚原因,是他愛上了利智。

此時的黃秋燕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富家小姐,只是一個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,還要承擔房貸。

她生怕女兒跟著自己會吃苦,只能讓李連杰帶走她們。

李連杰全身心都在利智身上,他把兩個女兒扔給老家的母親照顧,一走了之。

在他離開時,李思怯生生地問他:「爸爸,你能不能不要離開我們?」

可是李連杰留給女兒的,只有一句對不起跟一個背影。

一年下來,他回老家的次數屈指可數。

有一次,他回家待沒幾天又要離開,李思拉著妹妹抱住他的褲腿哀求道:「爸爸不要走......」

即便如此,李連杰還是狠心掰開女兒的手。

從那之后,李思對于父親就沒有任何期待。

李思所處的家庭系統,因為父母的缺席而不再完整。

這讓她時常覺得自己不被任何人重視,缺少安全感,甚至,她一度陷入自我否定當中。

長大后,她對戀愛總是抗拒,即便朋友極力勸說,她還是懷疑,自己真的值得被愛嗎?

美國心理醫生羅杰·吉德曾說:「父母的關注,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營養。」

李思成長的過程中,缺失了這種最重要的營養。

哪怕后面李連杰想要彌補,依舊無濟于事。


忠誠情結,潛意識記恨父親

2000年,李連杰的母親張鳳蘭去世。

臨終前,老人將兒子叫到床前囑咐他:「你要好好對待她們,如果做不到,我死也不能瞑目。」

母親的臨終囑托,終于讓李連杰悔悟。

他處理完母親的后事,想要把李思姐妹帶到身邊撫養。

誰知,女兒對他的親近表現得非常抗拒。

李思甚至放下狠話:「我這輩子都不會和你一起生活。」

對于父親,李思始終帶著濃烈的恨意。

當初,李連杰希望女兒能夠出席自己跟利智的婚禮,卻碰了一鼻子灰。

李思哭喊著說:「你滾,我再也不要看見你。」

在學校,總有同學嘲笑李思:「你爸娶了別人,你就是個沒人要的孩子。」

為此,李思不止一次向外界發出質問:「我為什麼是李連杰的女兒?」

李連杰這個名字,對她來說不是引以為傲的明星父親,而是讓她生活充滿悲劇的罪人。

這個仇恨,延續到李思長大。

35歲的她,依舊不肯談戀愛。

面對母親苦口婆心的勸說,李思這才坦言自己對婚姻抗拒的原因。

她說:「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后和我一樣被拋棄。」

這麼多年,李思始終沒有從家庭破碎的陰影中走出來,被父親拋棄的經歷,在她潛意識種下了不會幸福的根。

同時,在這個母親缺席的系統里,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替母親承擔起痛恨出軌父親的責任。

家庭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系統,孩子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
在一些家庭系統里面,存在著某些不健康的關系或疏遠,孩子會感到自己有責任維持這些關系,否則可能會導致家庭系統的崩潰。

母親從這個家庭系統里面離開,李思把原本屬于母親的責任,包攬到自己身上。

她覺得,自己應該記恨那個背叛家庭的父親。

否則,就是對媽媽的背叛,從而產生愧疚心理。

為了滿足這種忠誠,她的潛意識總是會跑出來幫忙:

譬如拒絕跟李連杰生活,叛逆地跟他爭吵,抗拒他的安排,不愿開始自己的感情。

她用叛逆的方法,向「母親」表達忠誠,折磨父親李連杰,卻也困住了自己。

很多時候,孩子會用像父母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和忠誠,被困在錯誤的人生模式中,不可自拔。

看見父母沒有完整美好的婚姻,自己也不敢擁有一段很好的婚姻;

看見媽媽被父親家暴,在親密關系里也無意識會尋找到有暴力傾向的伴侶,無意識重復著父母的命運。

但這種愛與忠誠,是充滿盲目性的。

當我們陷入這種錯誤的人生模式時,痛苦就會一直跟隨著我們。

只有學會把盲目的愛轉化為有覺知的愛,幸福的能力才會重新長在我們身上。


放下盲目的愛與忠誠,去成為你自己

李連杰不止一次因為跟女兒沖突,打電話向前妻求助。

2006年,為了療愈女兒的創傷,黃秋燕決定把李思兩姐妹帶到自己身邊。

她知道李思的心結所在,為此,她經常疏導李思,說:「爸媽之間的事情是我們自己的決定,不管如何,他永遠是你的父親。」

并且,黃秋燕如今已有了新的家庭。

見證母親的幸福,加上母親不厭其煩的勸說,李思漸漸解開心結,放下對李連杰的恨意。

她開始會主動聯系父親,跟他聊聊近況,囑咐他要注意身體。

生日的時候也會為他準備驚喜。

李思終于不再背負母親的「責任」,替她去痛恨父親,漸漸找回自己幸福的能力。

在家庭系統中,李思開始重新回到屬于「女兒」的位置上,對父母的愛也變得清晰起來。

父母關系的好壞,影響最大的永遠是孩子。

假如我們也曾不幸墜入家庭陰影的泥潭中,又該如何放下這份「愛與忠誠」,走向自己的幸福呢?

或許你可以嘗試按照下面的方法,去跟原生家庭做一個和解。

首先,我們要交還不屬于自己的責任。

黃秋燕在勸慰李思時說過一句話:「媽媽是媽媽,你是你。」

李思以痛恨父親的方式,來表示自己對母親的忠誠。

她把屬于母親的責任,背負在自己身上,造成了曾經的那些不屬于自己的痛苦。

但如德芬老師所說:「我們要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,每一個做兒女的都有責任去盡孝道,但是他們沒有責任也沒有能力扛起父母的悲傷、痛苦和期待。」

愛父母,不代表我們需要去承受他們的壓力,子女需要保持自我界限。

我們要明白家庭序位的關系,父母永遠是大的,而孩子永遠是小的,別再把自己當成家庭的拯救者。

把屬于對方的能量、責任跟壓力,交還給對方,讓自己從僭越的位置上解脫出來。

其次,我們要優先照顧自己的系統。

你要優先照顧好自己,學會清理童年的舊傷。

原生家庭對李思的傷害一直存在,但是前期她沒有發覺,直到被母親引導,她才療愈了那些創傷,從痛苦中脫身出來。

這些創傷如果沒被清理,就會潛伏在我們身體里面。

無論未來何時,我們再次遭遇相同的處境,它們就會再次出現。

嘗試去做自己的內在父母,療愈這些創傷,重回這種「創傷狀態」,去感受內心冒出來的負面情緒,如:害怕、沮喪等等。

然后,聽從內心的聲音,感知能夠療愈這些狀態的內在父母,清理創傷。

正如盧熠翎老師所說:「成長,始于與父母的和解。」

子女是無法改變父母的。

與其用過去折磨自己,不如把握人生的主動權,主動去修復自身的問題。

當你不再糾結于過去的傷痛,陷入重復的痛苦模式時,你會發現,這些創傷都是可以療愈的。

親愛的,與父母和解,尊重他們的原貌,歸還不屬于你的責任,你才可以療愈舊時的創傷。

如此,我們就能回到穩定的家庭序位里,真正活出你自己的人生。

策劃 | 魚甜

編輯 | Kiwi

用戶評論

2023/5/30 22:01: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