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段時間,就像是被李小冉霸屏了一樣。
從《三體》中冷漠的科學家申玉菲到《我們的日子》里文藝的劉淑霞。
如此頻繁上熱搜,對于出道27年的她來說,并不多見。
因為在名利場,她一直都保持著鮮少見的「散漫」性格,對擁有自己的生活很執著。
除了拍戲,她會圈出一塊獨屬于自己的「時間領地」。
在這個領地里,她沒有任何微信和電話,沒有工作,必須包含自然醒、刷劇和打游戲,且不能有任何計劃。
不得不說,一個女人到了中年,能有這樣自在隨順的「領地」真是羨煞旁人。
但為什麼對很多女性來說,擁有自己的時間領地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呢?
你有屬于自己的時間領地嗎?
聽起來,擁有「領地」似乎并不難,但在現實生活中,很多女性都是缺失的。
朋友小晴,在我眼中是那種特別颯的女性。
每周要和朋友們去爬山,每天跑2公里,生活自律且自在。
3年前,帶著對婚姻的無限憧憬,她結婚了。
因為原生家庭并不幸福,所以她下決心要經營好自己的家庭。
生了孩子之后,她就成了全職媽媽。
雖然每天做家務,照顧孩子有點累,但是看到家人臉上的笑容,她還是覺得很享受這樣的時光。
但日子一天天過去,她發現,自己的時間被分割得支離破碎,當初充實的感覺漸漸變味了。
夢想中的幸福生活,逐漸變成日常的鍋碗瓢盆和孩子的吃喝拉撒睡。
她感覺自己每天籠罩在做不完的家務活兒、帶孩子和維系家族情感關系的陰影之下。
每次朋友們喊她去爬山,她其實挺想去的,但一沒時間,二沒精力。
看著朋友圈里老友們站在山頂迎風吶喊的視訊,小晴的內心除了羨慕,還有些許失落。
翻看著以前自己的朋友圈,一陣委屈又涌上心頭。
她覺得,自己怎麼走著走著,就走丟了呢……
在生活中,像小晴這樣的「賢妻良母」不在少數。
一個女性結婚之后,會多出一些新的身份,比如丈夫的妻子、孩子的母親、婆婆的媳婦等。
她們想做一個好妻子、好母親、好媳婦,于是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這些身份的經營里。
時間是廚房的、是小孩的、是老公的、是拖把的……
但其實并不是很多女性不想有自己的時間和領地,只是時不時冒出的聲音總在鞭打著她們。
比如,當丈夫下班、孩子放學后,家里沒有燒好飯時,面對丈夫的責怪,你自己的內心也會出現「我很失職」的批判聲。
當閨蜜叫自己出去逛街,但看著在家的孩子,你就會覺得把孩子丟給其他人照顧,自己卻出去玩,內心很愧疚。
仿佛不為丈夫和孩子犧牲時間,就會對不起家人;
如果要單獨為自己留出時間,就會產生愧疚感。
每一個身份帶來的新關系,固然需要我們花時間去經營。
但很多女性會忽視很重要的一點,那就是在所有的關系中,應盡責任和自我犧牲有時只相差一層薄紗。
如果迷失在各種身份認同中,就看不清這層紗,困在付出和犧牲的黑洞。
失去自我的女性,都被困在了哪里?
在很多的社會聲音里,我們總聽到有人對女性說:
「結婚了就要以家庭為重;
生小孩了就要以小孩為重;
當媽了要有當媽的樣子……」
這讓我想起了社會學家多納斯對23個后悔成為母親的女性進行的采訪。
其中有個受訪者說:
「當媽后,那是一種惱人的負擔。一切都得照孩子的日程來。一天二十四小時里,總會想到她,想到對她的責任,就像揮之不去的背景噪音。
我再沒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自由。時間有限,我的資源也有限。我用盡所有力氣跟她在一起,除此之外我什麼也做不了。」
照顧孩子,似乎比起工作來說,是件更折騰人的事情。
因為工作可以有計劃和安排,但照顧孩子卻要隨時待命,這種不確定和隨機性會耗費我們的心力,讓我們不敢出去尋找屬于自己的領地,只敢在安全距離等待候命。
為什麼我們面對家庭,總是會下意識犧牲自己的時間領地,讓一些外在關系成為內在的負擔呢?
很有可能,并不是因為孩子或婚姻本身,而是因為我們都掉進了3個誤區,才在失去自我的路上越走越遠。
誤區1:在各種身份認同中找價值感,卻忘了最重要的身份是做自己。
每個人都是在各種關系中成長的,做好每個身份的本分,這無可厚非。
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向外付出,只有從別人的認可中才能獲得滋養,就會容易迷失在各種身份認同中,把自己弄丟了。
如德芬老師說的那樣:「要常常回到自己的家看一看。」
我們的眼光總盯在外面,質問自己今天是否盡到了媽媽的職責?明天是否能扮演好妻子的角色?后天能否討到婆婆歡心,做個稱職的媳婦……
不斷向外尋求肯定,只會讓自己的時間在各種身份中被消耗、被占據,最終丟了屬于你的領地。
誤區2:神化了「媽媽」的身份。
媽媽,其實只是一個很普通的角色。但隨著社會對媽媽這個身份的歌頌聲越來越大,這就使得很多女性在成為媽媽之后,仿佛就自動戴上了一個重重的外殼。
這個外殼讓她不顧自己的身心需求,一旦聽到孩子有什麼要求,就有求必應;一旦孩子和自己放在一桿秤上,重心就會自動偏向孩子。
這種信念,讓越來越多的女性陷入育兒困境、婚姻困局,仿佛被束縛了一般,無法以自己的想法為主導。
誤區3:丟失了自己的邊界。
曾經,有一對結婚30年堅持AA制的夫妻上了熱搜。他們婚后,和大多數夫妻都不一樣,每件東西誰買的都分的很清楚,連雞蛋都會標記。
這樣的婚姻,引起了很多爭議。
或許,在某種程度上,可以說這是一對彼此邊界感很強的夫妻,你的是你的,我的是我的;我想吃就吃,想買就買,不用考慮太多。
這打破了很多人所認為的親密的「夫妻模樣」。
我們并不鼓吹夫妻之間都要建立這樣的邊界,分得如此清楚。只是,在所有的婚姻里,不論你們再相愛、再親密,都不能丟失掉屬于你自己的邊界。
結婚了,你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私人空間。
在那個空間里你可以拒絕周末一定要回家陪婆婆,做好媳婦的任務、你可以拒絕24小時圍著孩子轉的任務、你可以拒絕丈夫讓你每天收拾家庭、打掃衛生的任務。
當你允許自己有空間,也會對另一半的空間保持尊重和不干涉,這是雙贏。
只是,當我們困在自己給自己設置的限制性信念中,就難免會忘記——經營好自己的領地,才是生活幸福來源的重中之重。
修正誤區,去尋找屬于你的「私人空間」
作家蘇童曾說過:「一個人幸運的前提,是他有能力改變自己。」
雖然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,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改變走出誤區,為自己爭取屬于自己的時間領地。
首先,去尊重自己的內在感受。
不論你選擇在哪個身份中去付出更多的時間,前提都應該是你在享受這件事,并且這個時間是很滋養你的。
你可以問問自己,當你沉浸在這個身份中的時候,你的內在是否能感受到了尊重和滋養?
比如,你很享受給老公做飯,在家照顧孩子的時間,并且在付出的時候,你的內心沒有委屈、不滿和抱怨,而是覺得很開心,那麼這份時間你可以繼續保留。
反之,當你在為家庭、為孩子付出時間的時候,總會產生非常消耗、疲倦的感受,那麼你就要去尋找讓你自在的「私人空間」,給你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。
心理學家沙法麗·薩巴瑞在《女性的覺醒》一書中寫道:
「只有首先忠實于自己的真實感受,才能忠實于他人的感受,才會扭轉局面,開始成長。」
當你擁有了讓自己享受的「私人空間」,這對你的婚姻生活來說,也是一個獲得雙贏的舉措。
其次,在各種關系中保持邊界感。
海靈格大師說:「分清界限是關系設定的一部分,而不是對關系的質疑。」
因此,我們要學會為關系設界,當有人隨意侵占你的時間,我們要有勇氣開口說「不」,捍衛自己的「領地」。
同時,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,不要越界過度干涉家人的課題。
把屬于老公的時間還給老公,把孩子的時間還給孩子,把自己的時間留給自己,給彼此足夠的成長空間。
最后,不要孤軍奮戰,成為家庭的犧牲者。
很多時候,女人在家庭中丟失了自己的時間領地,和我們養成的「單打獨斗」的模式有關。
凡是都喜歡自己扛,燈泡壞了自己換、孩子放學了自己沒時間都請假去接、大事小事都習慣了操心,漸漸的,家里的「老公」也變成了擺設。
其實,在很多個你覺得心累的時候,都可以試著去尋求伴侶的幫助。
比如,在你想要和閨蜜出門旅游的時候,可以對老公提出自己的需求;
在你看到家里亂糟糟的時候,也可以不做跟在后面收拾的人,而是對伴侶說出自己的感受,共同解決。
在家庭里,有犧牲者,就必然會存在放縱者。
所以,試著抹除你的「犧牲心態」,建立起雙方都要負責和承擔的視角,在婚姻關系里,你才既能跳雙人舞,又能跳好屬于你自己的單人舞步。
親愛的,愿我們在關系里,都能多一些自在隨順,少一點消耗和犧牲,擁有自己的時間領地。
策劃 | 魚甜
編輯 | 魚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