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女人,在遭遇丈夫出軌被失婚后,她會怎麼辦?
李冬菊給出了不太一樣的答案。
47歲被失婚后,患上抑郁癥的她選擇用「騎行」療愈自己,她一人一車一狗,8年,窮游了4大洲,15個國家以及國內無數個城市。
騎行看世界,讓她重獲新生。

意外的是,李冬菊在看遍世界,聽聞前夫患病被拋棄的消息后,她選擇回到了那個曾帶給自己無數傷痛的婚姻牢籠里。
從自由的新世界走向支離破碎的小家,她的選擇背后到底藏著什麼隱情?

抗拒「被失婚」,
執念讓她患上抑郁癥
如果不是47歲那場失婚,李冬菊不可能去騎行看世界。
曾經,她在工廠的工作做得很出色,老公讓她多顧家,她就轉崗去了清閑崗。
下崗沒了工作,她就安心留在家。
兒子聽話,丈夫是中層領導,還帥氣體貼,「像白馬王子一樣」,她對生活特別滿意。
直到,出軌對象打電話來宣示主權。
她才在賢妻良母的夢里醒過來。
丈夫提出失婚,表示把房子留給李冬菊,自己帶錢走就好。
李冬菊又氣又委屈:「人都沒了,還要錢和房子做什麼?」
丈夫順著桿子往上爬:「那你敢在失婚協議上簽字麼?」
她和丈夫有感情,出軌對象也有家庭,李冬菊不相信丈夫真會失婚,于是,帶著「真愛至上」的自我證明,她在那張「什麼都不要」的失婚協議上簽了字。
誰曾想,丈夫扭頭簽字,并很快再婚。
李冬菊落了個一無所有的結局。

丈夫背叛出軌的消息還未消化,被失婚的傷害又接踵而至,李冬菊的天塌了。
任何一個女人,都能感同身受理解她的情緒:委屈、憤怒、怨恨、無助......
明明是丈夫做錯事,對不起她對不起家庭,卻還利用她的愛,讓她凈身出戶?
丈夫的這番背叛,讓她掉入執念漩渦,給自己蓋了座「牢房」,日夜在情緒里鉆牛角尖:為什麼丈夫會出軌?為什麼我那麼傻房錢都沒要?為什麼我會遇到這樣的事......
即便吃安眠藥,她每晚也睡不到兩三小時。
那時,她半夜吵醒兒子哭訴,白天逮人就抱怨。
直到兒子覺察到李冬菊的異樣,帶到醫院檢查,才發現她患上很嚴重的抑郁癥,得終生服藥。
李冬菊的遭遇,很能讓人共鳴。
其實,我們很多人都和她一樣。
在遇到感情破裂、事業失敗、人際復雜、家庭劫難等「挫敗」時,會拼盡全力地「抗拒」這種挫敗,陷入情緒內耗向外質問「為什麼」,把自己禁錮在精神牢籠,直到失去自由。
但其實,命運很慈悲,只要我們愿意,就一定能自己找到「解藥」。

放下「抗拒」去騎行,
廣大的世界安慰了她
李冬菊的解藥,是騎行。
有一天,她看見騎行隊伍在路上飛馳,那種「自由馳騁」打動了她。
內心開始涌動,她偷偷買了頂騎行頭盔,但就在家里戴著。
兒子推了她一把,給她買了輛一千多的騎行車,鼓勵她想去就去。

被失婚5年后,她終于接納了前夫背叛的事實,無所事事的她,決定去騎行。
年紀大,設備差,沒有騎行隊愿意接收她。
她就線上線下各種渠道尋找,2014年,她終于找到去東南亞的騎行隊。
從未離開過鄭州的她,稀里糊涂準備簽證,懵懵懂懂跟著出發,終于邁開了她的第一步,遺憾的是,她騎得慢,衣食住行又各有分歧,她很快被隊友拋下。
人在越南,語言不同,手機是連不上網的老人機。
後來,還是旅店老闆幫她聯系上隊友,買票把她送回了國。可也恰恰是這場失敗,讓她有了種「迎難而上」的勇氣。
再次出發前,她做足了準備。
換了智能機,做了攻略,找不到隊友,就自己騎國內路線,兒子怕她孤獨,特意送了她只泰迪。

于是,一人一狗一車,先去了三亞,又去了青海,再去了新疆。
這是李冬菊的「開悟之旅」。
在她吭哧吭哧趕路累到不行的時候,她在青海湖邊看見幾個人悠閑地躺在草地上,于是,她也停下來休息,一聊天,她才知道,還有徒步這種旅行方式。
她問:「光靠走,那得多慢啊?」
徒步者回:「如果純粹是為了趕路,為什麼不坐車呢?」
李冬菊恍然大悟。
心境未改,坐車、騎行、徒步又有何不同?

曾經,她一點都不喜歡騎行。
兒子小學時,他們一家三口騎車從鄭州去開封,丈夫兒子體力好,騎得好,她一路都在辛苦地追趕。那時候,她相信老公兒子一定會在前面等她。
現在,她突然意識到,她不需要再去「追趕」誰了,或快或慢,或停或騎,掌控權在她自己的手上,她可以隨心所欲地自由選擇。
如果說接納「被失婚」的事實,讓李冬菊從「精神牢籠」里獲得自由;那在這個接納的過程中,她對事物減少的評斷心,則讓她徹底理解了騎行的意義。
她開始慢下來,不再去和任何人相比,看花看草看人看路,真正活在了當下,享受一路的風景。
後來,她靠著每月三千多的養老金騎國外路線。
趕在超市關門前買打折面包,每晚在野外搭賬篷甚至睡過墓地;她遇到過壞人,也遇到過好人;她滿身污漬被收銀員嫌棄過,也被人主動擁抱夸她是個有故事的人;她在澳洲救過火,也和袋鼠握過手.....
騎著騎著,她突然不再需要吃藥,抑郁癥好了!
與其說,是那些她從未看過的山川河海拯救了她;
不如說,是看過豐富世界多樣人性的她,自己從「精神牢籠」里走了出來真正獲得自由!

她的轉變,在游記里體現的特別明顯:
「我愛我騎行中的一切,路上的高山讓我的腿更強壯,泥濘的路讓我偶爾享受顛簸樂趣。我愛每天露營在野外感受浩瀚星辰,狂風暴雨讓我對自然產生畏懼,節衣縮食的生活讓我的欲望變得更加簡單。」
如果故事到這里結束,李冬菊已然是「覺醒女人」的代名詞。
令人意外的,是故事的后半段......

放下「執著」與前夫復婚,
「有選擇的生活」就是自由
2023年,李冬菊前夫患上腦血栓,生活無法自理,后妻離了婚,跑了。
聽到消息的李冬菊,結束騎行,回家照顧失婚了18年的前夫。
她說:「我覺得能復婚,就不要再婚,因為再婚涉及到孩子各種問題,很難,我和他磨合磨合,再一個我覺得人都有犯錯的時候,順其自然吧。」
因為這句話,她被網友罵慘了。
網友不接受,一個看過世界的女人,兜兜轉轉又回到背叛自己的前夫身邊。
顯然,我們在李冬菊身上,注入了太多自由的向往——
「好不容易和過去決裂,那麼用力地看過世界,就應該要有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啊,活成又颯又酷的「姐姐」,或者還能遇到靈魂伴侶結伴而行。
總之,無論如何都不能回受盡苦難的老路!否則,拼盡全力獲得的自由,該何去何從?」
但在李冬菊的回應里,我們似乎也看到了「自由」真正的價值。
她坦然表示:
「失婚時我是恨他的,但現在我不僅是對他不恨,而是對任何人都不恨了。」
很多網友都罵她是圣母心。

答案或許并不是這樣。
很多時候,我們會執著于過去,焦慮現在,擔心未來,我們抗拒人生受到打擊,我們會覺得人生一定要有固定的評斷標準,以及,我們會執著于問「為什麼?」
董宇輝老師說:「看過豐富世界和多樣人性的人,一定會很寬容很慈悲。」
李冬菊,也就是在這種「慈悲」里,放下了對前夫的恨,準確來說,是見證了世界的浩瀚,生命的渺小后,她開始懂得什麼是內心真正向往的自由:
不抗拒,接納命運的來來往往;
不評斷,臣服人生的起起伏伏;
不執著,放下就是最好的慈悲。
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「隨心所欲」的自由,但有趣的是,我們往往又被自由禁錮著。
曾以為,出去旅游,就一定能打敗辦公室「格子間」獲得自由。
再來一次婚姻,就一定能彌補「上一段婚姻」的錯誤。
買個房子,就一定能獲得「人生幸福」的暢快體驗……
但最后,我們會發現,如果「心」不自由,婚姻、事業等外在反而會成為我們更大的禁錮,同理,當「心」開始自由,外在不管如何捆綁,我們卻都自由無比。
曾有人問李冬菊:「年紀大了,為什麼還要去辛苦騎行?」
她說:「這是我選擇的,我沒覺得受苦,我甚至覺得我從來沒有這麼快樂過。」

李冬菊的前半生從來沒有「主動選擇」,大多在「隨波逐流」。高中后上山下鄉,回城進入工廠,下崗潮中被迫下崗,後來丈夫外遇,連失婚都是被動的。
慶幸的是,人生下半場,她終于有了「自主選擇」并「負責到底」的自由。
她去過了「我」想要的生活,無關外界的眼光和評斷,哪怕回到曾經的婚姻里,她也早已不是過去的李冬菊了。
正如佛家中常說的那句:放下執著,方得自由。

生命里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本身皆是虛幻的,當我們拋棄了所有的執念和執著,心靈上便會獲得真正的自由。
說到底,極致地自由,或許并沒有一個絕對的定義。
可以是看花開花落,聽雨落雨歇,見天見地見自己;也可以是不懼失去,順應命運的諸多安排,享受那個全然接納臣服的自己。
親愛的,愿你也能心若世界,得享自由,找到屬于你自己的平靜。

策劃 | 魚甜
編輯 | Kiw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