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妻子的浪漫旅行6》里,劉蕓十分委屈地回憶:
「我剛跟鄭鈞在一起時,在車上倆人吵架了,我說妳停車吧,他就真的把車停在路中間讓我下去了,我從凌晨四點走到凌晨六點。」
鄭鈞為了替自己「脫罪」,補了一句:「是她自己拉車門跳下去的。」
評論區的網友,卻對劉蕓更有共鳴:
「誰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,想妳哄一下,等半天等來一個‘嗯’,那能不吵嗎?」
其實親密關系里的大動干戈,往往產生于: 一個「不好好聽」,一個「不好好說。」
牛頭不對馬嘴,光是聽和說,都可以變成兩把傷人的利刃。
更有甚者,一句有口無心的話,在親密關系里掀起狂風暴雨。
問題到底出在哪里?
為什麼我們學不會「好好傾聽」?
聽別人說話,其實是一種人人都能做到的正常行為。
但有時候,說的人和聽的人,面對同一句話,卻會產生不同的意思。
這是怎麼回事呢?我講一段對話妳就懂了。
丈夫:「今天真是太忙了,領導讓我跑了三個地方,還都落了空。」妻子:「我今天不累嗎?」丈夫:「我不是這個意思。妳沒懂。」妻子:「妳就只會跟我抱怨,妳有聽懂我說的話了嗎?」丈夫:「妳吃了炸藥了嗎?」
一場夫妻吵架山雨欲來。
是不是有點耳熟?像不像時常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場景?
這段對話,是來訪者小晴的真實經歷。
每次溝通,丈夫的語氣和聲調,讓她產生一個感覺:「他在給我壓力,可我不想接受。」
聽久了,心累,人也累。
「他可能只是在正常說話,卻有一股撲面而來的窒息感。」小晴對此也很無奈。
她和丈夫的困境,像極了很多伴侶之間的煩惱:
男友微信回復一個「嗯」,女友琢磨:他是不是在敷衍我?他是不是看我不爽?
丈夫無意說了一句「累」,妻子嘀咕:他是不是厭倦我了?話都不想跟我講?
普普通通的一句話,聽在心里卻變了樣。
這種傾聽時不經意間的「歪曲事實」,其實是典型的「防御式傾聽」。
很多時候,我們都會不小心掉入「防御式傾聽」的坑里。
在小晴身上,我們發現,「防御式傾聽」可以拆解成三個信號。
1、自我辯駁。
小晴發現,每當丈夫把話題指向她,她時常會想「我不是」、「我沒有」。
「孩子今天怎麼沒胃口?」
——「我沒有讓他亂吃啊」;
「沙發是不是該換了,都塌了。」
——「我不是故意把沙發坐塌的。」
這樣的對話,如同在心里設一個「辯論台」,要在每一場溝通中爭個輸贏。
2、回避退縮。
當丈夫刷著手機,對小晴說:「二胎真好玩,妳看這兩個孩子多鬧騰。」
她的內心就像針扎一樣,立刻會說道:
「我可不生。」
「妳不是看過我生大兒子多遭罪嗎,怎麼可以這樣傷害我。」
3、鉆牛角尖,開始在關系里,變得敏感多疑。
「他昨天那句話是不是也在針對我?」
「這好像不是他第一次這樣說了,上個月也說過。」
「剛開始戀愛的時候我們就因為這事吵過。」
……
自我辯駁、回避退縮、敏感多疑,其實是常見的 「防御式傾聽的三大信號」。
然而,信號的出現,卻不是為了防御,而是為了偽裝。
我們偽裝起敏感的內在,偽裝起脆弱的自我,以至于在溝通中,聽不到對方真正想說什麼。
而我們沒辦法好好傾聽,是因為把對自己的不認可,投射到了對方身上,認為對方也不認可自己。
為了隔離這份不認可,我們在內心樹起高墻,扭曲了溝通的模式,成就了溝通中的「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。
愛人說的話,聽進我們耳里卻成了另外的意思,這不但讓愛人感到很累,也讓我們自己同樣感到疲憊。
當「防御式傾聽」進入我們的親密關系,那便充滿了窒息、攻擊和不安。
一場好好的溝通,也變成了矛盾的源頭。
不好好聽的人,也無法「好好說話」
防御式傾聽發生后,比內心的防御高墻更糟糕的是,激活了自我保護的「利劍」。
這把劍,叫做「習慣性反駁」。
如同我們因為對方的話感到不安、自卑、焦慮,就很容易第一時間反駁回去。
就像,當伴侶說,妳可以多看書,提升自己的時候。
陷入「習慣性反駁」模式的人,就會覺得伴侶是在否定自己,在指責自己是一個沒文化的人,甚至輕視自己。
輕則會為自己解釋,重則否定對方作為一種報復。
本質上,我們是想澄清「我不是這樣的人」。
但因為自卑心理被激活,急于為自己解釋,因此反駁時說的話,往往不太好聽。
在《再見愛人2》中,我們在嘉賓張婉婷的身上,看到了這樣的模式。
丈夫和大家討論演員角色,她覺得丈夫自視甚高,有一種被看不起的感覺。
于是對丈夫說:「妳又沒有功成名就,在這兒侃侃而談什麼?」
丈夫不再說話,她又感到自己被冷落:「妳是一個演員,妳洞察不到我的情緒,妳怎麼演戲?」
頓時,丈夫也不知道,妻子張婉婷這麼大情緒到底哪兒來的。
或許,可以用布萊克曼的一句話來解釋:
「一個不能識別出指向所愛的人的憤怒的人,可能反而會感到強烈的自我憎恨。」
張婉婷的情緒,或許是一種自我憎恨的表現。
她童年坎坷,飽受傷害,每當感到被否定,就會無意識觸發「內在防御模式」。
那些充滿攻擊性的反駁,其實是緩解焦慮不安的應激反應。
她知道這讓自己看起來很不討人喜歡,可還是條件反射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。
明明想得到更多愛,卻推著愛人離自己越來越遠。
于是,越反駁,越痛苦。
第四期節目里,沈奕斐和胡彥斌用一句話,精準地形容了張婉婷:
「賣火柴的小女孩,學了《孫子兵法》。」
每當她覺得丈夫傷害到自己了,就用「兵法」來保護自己,反駁她認為的「攻擊」。
最終,讓自己陷入一個情緒的死循環。
張婉婷唯一能想到的和平方式,就只有對丈夫下封口令:「妳別再說話了。」
話沒了,爭吵的確沒了,但愛和關心也沒了。
維持親密關系的意義,也逐漸消退。
其實,防御性傾聽和習慣性反駁,都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方式。
當一個人被外界激發了不安,無法緩解,這兩種方式,能幫助他保護自己,遠離不安。
但誰都想不到,它對親密關系造成如此惡劣的影響。
或許,伴侶并不想傷害我們,也不想跟我們吵,只是想好好說話。
可是,我們心底的不安,被伴侶的話激活,把它標記成了「傷害」「攻擊」「否定」……
一場普通的聊天,就變成了刺耳的挑剔、傷人的攻擊;
一句正常的表達,就變成了利劍劈在心尖,斗個妳死我活。
結果,親密關系走向下坡,愛隕落,婚姻也只剩冰冷。
如何好好聽、好好說,重建和睦關系?
聽起來,防御式傾聽和習慣性反駁,可真是「害人精」。
但沒了它們,我們的婚姻就能和睦恩愛嗎?
正如作者安娜.弗洛伊德在《自我與防御機制》一書中所說得:
「人是不可能完全沒有防御的。我們能為自己做的,是把低級原始的防御機制,成長稱為高級成熟的防御機制。」
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親密關系中,存在不成熟的地方。
最需要做的不是讓它消除,而是使它升華。
為此,首先,妳要行動起來,增強自身的價值感。
正因為自身價值感太低,人才會對外界看法敏感多疑自卑。
我們可以求助專業人士、心理咨詢師,或學習書籍課程,通過向內分析自己,增強自信心。
同時,夫妻溝通過程中,使用一些增強價值感的小動作, 比如:
直視對方眼睛,時而點頭認可,讓對方感到妳很篤定地在傾聽。
然后,學習另一種沒有攻擊性的溝通方式。
當我們用「妳……」開啟話題時,容易因為立場太自我,讓另一半感到攻擊。
因此,不妨把以「妳」為開頭的句子,變成以「我感受到」作為前綴的表達。
舉個例子:
妳看不起我——我覺得受到了忽視;
妳太邋遢了——我不喜歡一地狼藉;
妳真沒用——我感到心里很不安。
這樣一來,對話是不是就溫和多了?
最后,學會使用「旁觀者視角」,讓自己保持冷靜客觀。
當妳在溝通中感到被攻擊時,想象一下:
同樣的場景發生在妳最好的朋友身上,她會理解成攻擊嗎?
同樣的場景被一個陌生人看到了,他會覺得這個丈夫在攻擊妻子嗎?
同樣的場景換個立場,當妳說出那句話時,妳的初衷是攻擊丈夫嗎?
答案,其實很容易想象出來。
要是想象不出來,可以使用重復性傾聽:重復對方話里的重點,精確內容,從而減小誤會。
當我們反復練習這三個方法,慢慢的,低級的防御機制,就會升級成為高級的防御機制。
我們的內在會更加積極、通透、穩定,不再想著「修理另一半」,而是接納全部的自己,也接納親密關系中的矛盾。
那些天雷地火的洶涌爭執,就恢復成為安寧和睦的知冷知熱。
從容去愛,平靜相待。實在錯了,就好聚好散。
用成熟去堆砌關系中相處的點點滴滴,幸福才會像石梯一樣穩固堅硬。
策劃 | 魚甜
編輯 | 秋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