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事說,孩子讀小學三年級,寫作文成了大難題,都是流水賬,沒有感受。比如 「今天我爸爸帶我和媽媽出去吃飯。吃完飯,我們就回家了」。
開不開心,好不好吃,什麼也看不出來。
她只好耐心引導孩子:「你吃了什麼,環境如何,你的心情怎麼樣?」孩子一臉茫然,好像完全沒有感受。
她生氣得不得了,但知道孩子可能有情緒,就沒說什麼。幾次之后,她忍不住大聲問他: 你是有感覺的,你感覺到了什麼?
過了一會兒,孩子主動回說: 我是有感覺,但你不信。

比如那天吃飯,我吃完盤子里的八個煎餃,喝完粥,你看到,又添了兩個餃子。我說我吃飽了,你還是讓我再吃兩個。還有,我出門前穿好校服,你總是追到門口,非要給我加一件棉馬夾。我說不冷,你不信。我有感受,但你不相信,總是命令我該怎麼做。
她以為自己在辛苦付出,在滿足孩子,但在孩子眼中, 他們真正的感受沒有被關注,反而被替代,被控制。
這,是孩子失去活力的第一步。
01
活在自己感受里的孩子,存在嗎?

有的父母會說,孩子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感受里,那 他會不會成為一個目中無人、不在乎別人感受的自私的人?
武志紅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:
他認識一個叫孫博女孩,她就是那種從小被「溺愛」長大的孩子。
上世紀80年代,幼兒園老師跟孫博的奶奶反應,她在幼兒園中午不睡覺,希望奶奶能做點什麼。
已經是名醫的孫博奶奶,竟然辭職到孫女的幼兒園做了校醫,這樣,孫博中午就可以去奶奶的辦公室睡覺或者玩耍。
奶奶在幼兒園工作一段時間后,對幼兒園的教學方式不滿,干脆為孫女量身定制,開辦了一家幼兒園。還為她開了一家小吃店,這也算定制。
在孫博的成長過程中,不只奶奶這樣寵她。
小升初時,依她的成績,她可以上北京最好的中學,但她卻特別想去石油附中,因為那所中學的校服好看。孫博的爸爸居然同意了。
孫博的人生,滿滿都是被奶奶、父母無條件滿足的故事。
按照大多數人的想法,這種總是被父母無條件滿足的養育方法,孫博肯定會被「慣壞」。
可事實恰恰相反,讀書、留學、工作、創業,孫博一路走得特別順利,尤其在人際關系上: 她比大多數人更能平等跟人相處,更能照顧別人的感受。
她想干嘛就干嘛,一點也不糾結。武志紅第二次見她時,她還展現了自己的「讀心術」,猜對了武志紅沒打算說出的事情。問她怎麼判斷的,她說:
我不判斷,我只感覺。
武志紅這樣評價孫博: 我見過的極少數心理極其健康的成年人,她不僅有真自我,而且身心合一。
02
父母是看不見,還是不敢看見?

假自我,是孩子一開始的自我,圍繞著 養育者的感覺轉;
而 真自我,是孩子一開始的自我,圍繞著 自己的感覺轉。
一個人的童年關系模式、內在關系模式和當下的關系模式,呈現一致性,這就是命運。
控制,讓孩子封閉了自己的感覺,終日帶著假自我的面具生活;而滿足,使孩子相信并使用自己的感覺,真正做到知行合一。
很多父母,不是無法滿足孩子,而是不敢滿足。 因為父母本身可能從內心深處就會有一個疑問: 我能跟著自己的感受生活嗎?
他們自己的成長,就是一個不斷掩埋自己的感受,打壓自己的真我,滿足外界需求的過程,如何給出空間讓孩子保留感受?
滿足這個詞,我們想親近它,卻又害怕它。很少有人被真正滿足過,所以, 人們不相信感受真的可以被看見、被重視、被滿足。
在語言里,我們告訴孩子, 「孩子,我希望你自由,活得比我好,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!」
但是在潛意識層面,卻否認孩子感受,傳遞潛意識里自己的「相信」,—— 感受不重要,做「應該」的事更重要!武志紅說:
「很多人認為,有錢人才能這麼任性(讓孩子靠著感覺生活),但實際上,這不是有沒有錢的事,而是有沒有心的事。例如我自己,我家在農村里都在最貧窮之列,可媽媽為了不讓孩子哭,硬是在家帶孩子,而不去地里干活。因此不僅被人笑話,家里的收入更是少了一半還多。但我因此受益很大,我心里不窮,從來沒有因為家里貧苦而自卑過。」
03
孩子可以任性,父母可以放手

朋友讀高一的兒子是一個「非典型學霸」,他人緣好、成績好,卻是老師眼中的麻煩,具體表現為:學習不踏實,粗心,隨意。
小升初和中考,他都是一路被保送到市重點中學,只花30%精力學習,就能輕松得到好成績。老師看到他整天一副「不務正業」的樣子更焦慮,用校長的話說,這是「清華北大的苗子」啊——只要他多「端正態度」。
但最終,他的父母反復糾結之后,還是給了他最大的自由。他們覺得,既然他能毫不費力名列前茅,就別逼得太緊了。
所以,整個高中階段,他的成績都游走在自由和學霸的邊緣。別人高三學習緊張到吃飯都算著時間,他還是每天打一個小時游戲,運動幾十分鐘。
而且,他還在「不務正業」,玩手工模型拿到國家專利,幾次包攬學校、區里的運動會冠軍,有時間就跟一幫好哥們兒出去玩……
大學聯考之后,他進入了自己心儀的大學。
如果當初父母逼他一把,結果會怎樣,沒有人知道。但現在,他依舊是一個內心輕松的孩子,完全照著自己的節奏生活。
所以,孩子是可以「任性」的,父母也是可以「放手」的,只是我們要相信自己,相信孩子。
只有被看見過「感受」的孩子,才會學會如何對待自己的「感受」。于是,他們通過保有自己的感覺,最終成長為一個真實的自己。
這樣的孩子,才能讓自己潛在的能力都有機會發展出來,才能讓外在和內在都豐盛飽滿……